王之涣在众多大唐诗人中,是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留存的唐诗仅6首,却凭着这6首唐诗,登上了一流诗人的宝座!
有人说他的才华,早就超过李白、杜甫、王维等一线大咖了!
可输就输在,留存下来的诗歌太少了!他的生平事迹也是个谜!
关于他的只言片语,还是在他的墓志铭上窥探得知!
跟李白、杜甫等人的故事相比,王之涣的故事真是凤毛麟角啊!
那么这样一位千古诗人,为什么唐代文献对他记载甚少呢?
从王之涣的实力来看,他出生于太原王家,太原王家与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都是唐朝显赫的家族!
换句话说,王之涣是妥妥的名门之后!
王之涣是名门之后,又是诗词大家,为何比不上出身商贾的李白?
李白留存的诗歌超1000首,他的风流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古代,诗歌要被流传下来,需要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可!
而王之涣自身官职太低,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很难接触上流社会,自然很多作品无法被官家记录和流传!
别看李白、杜甫、王维出身可能不如王之涣,但人家官位高啊!能接触到上流社会,甚至是皇帝嫔妃、王子公主之类的。
不信,你看看他们的最高官职都是在干啥的!
李白最高官职是“翰林待诏”,这是个啥职位?
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秘书,在唐代,这个职位直接服务于皇帝,可以陪皇帝作诗,给皇帝起草诏书。
如果皇帝说李白写得好,那下面的人自然会不断的记录李白的诗歌,上流社会也会争着读李白的诗!
如果你还不信,再来看看杜甫,杜甫最高官职是左拾遗,是正三品大员,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长,虽然权力不大,但可以直接接触皇帝,在上流社会混得开啊!
最后,再来说说王维,王维最高官是尚书右丞,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是正四品,主管兵部、刑部、工部三部十二司。
唐朝其他巅峰的诗人,有哪个是真正的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没有资源,诗写得再好,也很难火起来!
王之涣算是草根诗人,他凭借祖上的贡献,混了一个衡水主簿的小官,却被诬告,不久被罢官了,之后四处游历,混迹于社会最底层!
王之涣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却能凭借《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古诗,火出圈,在那个唐诗云集的盛世,已经十分难得了!
王之涣在诗歌方面堪称一绝!尤其是他笔下的边塞诗,热情洋溢,韵律优美,让人百读不厌。
王之涣的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等等,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更是被流传千古的佳句。
王之涣和岑参、高适、王昌龄一起享有盛誉,被誉为唐代的“四大边塞诗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王之涣的3首唐诗,感受这位大才子的风华绝代吧!
【作者】王之涣 【朝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笔者观点】
王之涣出生大家族,靠祖上的功勋,获得一个小官,但又被人诬陷了,心情抑郁,最终还是罢官了,从此没有王之涣更多的记录,只是墓志铭上,寥寥几笔,“拂衣去官”,从此混迹江湖,游历山水!鹳雀楼是诗人到过其中一个景点!
诗人的居住地与鹳雀楼很近,这鹳雀楼也不是一般的楼,在北周时期,鹳雀楼初建,主要是军事瞭望台!
这座军事瞭望台,到唐朝,突然声名鹊起,成了一座神楼,但凡是个文人,都极其向往,在鹳雀楼题诗的文人多如牛毛。
比如唐朝·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唐朝·张乔的《题河中鹳雀楼》、唐朝·吴融的《登鹳雀楼》等等,真是太多了!但笔者认为,写得最好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人35岁的时,失业在家,跑去鹳雀楼散心,此刻的王之涣,五味杂陈,可来到鹳雀楼,看到这壮丽的景象,失落的心情瞬间被治愈,于是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开阔,任何一个人读后,都会被这开阔之景所震撼!真是世间绝美之景啊!
诗人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这里的“白日”指太阳,“尽”是消失的意思,也就是说,诗人登上鹳雀楼已经是黄昏了。
诗人朝远方望去,看着夕阳傍着山峦慢慢沉落下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夕阳落山图啊!
接下来,诗人话锋一转,说起了黄河的水,诗人一句“黄河入海流。”这句没有特别浮夸的词,但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非常鲜活的画面,黄河的水波涛汹涌,向大海奔腾而去!
最后,诗人说,这还不算什么呢?若想看到更绝美的风景,只需要更上一层楼!
不得不说,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虽然只有寥寥20字,却足以独步盛唐了!
【作者】王之涣 【朝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笔者观点】
诗人第一次来到凉州,以为很荒凉,却没想到,这荒凉之地,也别有一番景致。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水,似乎从天上而来,还有那辽阔的边城,这些景色,如此壮丽,诗人意境也随着开阔了。
这时候,远处传来哀怨的笛声,诗人细细聆听,原来是《折杨柳》,《折杨柳》是一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曲子。
这哀怨的《折杨柳》来自军营,是戍边将士们爱唱的一首歌,他们的一生从青丝到白发都留在了边关,似乎已经被人遗忘了!
这首简单的曲子,却让来此一游的王之涣,泪湿衣襟,即使是铁骨铮铮的战士,也抵不住慈母的思念,妻儿的期盼,归家,想家,成了心底最深的呼唤!
戍边战士的柔情,深深打动了王之涣,王之涣大笔一挥,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凉州词》,这也是边关将士的千古绝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诗人先写自己来到凉州看到的景色,“黄河”波涛汹涌,“孤城”壮丽辽阔。“黄河远上”指黄河的源头,“孤城”应该是戍边的城堡,可能指玉门关。
诗人说,这波浪滔天的黄河之水就像一条丝带飞上了云端,这是诗人的比喻和想象,读起来真是气象开阔!
有没有觉得这句诗很熟悉,其实李白也写过黄河,李白是这么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笔下的黄河偏向动态美,而王之涣的黄河偏向静态美,都是绝美,却美的不同,真是感叹大唐人才辈出!
诗人笔下的塞上孤城,却渲染了另一番情绪,古代“孤”常常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孤城”的背后是一个个戍边的战士,他们有怎样的情绪呢?离愁别恨?壮志难酬?保家卫国?还是思念故土?
诗人下一句给出了答案!“羌笛何须怨杨柳”这里的杨柳指《杨柳曲》,“柳”与“留”同音,在唐朝送别都是极具浪漫的,折柳就是其中一个仪式!
这种《杨柳曲》在“孤城”一带传诵,这何尝不是边关士兵的一种控诉呢!而诗人却用“何须”一词,有宽慰之意,却曲折的表达了这种抱怨。使得整首诗歌意味深长!
其实诗人想说,我理解将士们对家的思念,可是戍守边关责任重大!即使乡愁难耐,我们也不能放下责任!
最后诗人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说出了将士们孤苦的真相。原来将士们在戍边艰苦,无法抵达圣上的耳朵,皇帝的关怀到不了玉门关,这里的“春风”指皇帝。
其实这里有诗人对皇帝不顾戍边将士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
【作者】王之涣 【朝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接下来是《凉州词》第二篇,讲述了第二个故事,突厥首领,来中原跟唐玄宗求和亲,唐玄宗文韬武略,骨气还是有的,坚决不同意啊!
公元713至公元741年,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唐玄宗的关系十分微妙,突厥首领小杀曾乞称唐玄宗为父,却跑来求和亲,唐朝使者回了一句:“可汗既与皇帝为子,父子岂合为婚姻?”
为什么唐玄宗敢底气十足的拒绝突厥首领呢?诗人接下来给出了答案!
诗人说突厥首领向北方的拂云堆望去,拂云堆是什么地方?
当年,唐朝与突厥是以河为边界,河北岸是就是拂云堆,是突厥祭祀的地方,一旦突厥发兵,必须前去祭祀祈福!
如今突厥首领只是望着那祭坛,想着曾经多次杀马祭祀,然后带兵犯唐,真是感叹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