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调查官是个什么“官”?
给代码文件开“解剖报告”,将“专利语言”转译为法官能理解的事实……
知识产权案件法律与技术问题交织,为让技术事实认定更加客观、准确、科学,技术调查官这一司法辅助人员应运而生。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在行业内率先制定了10余项技术调查官相关制度,建成了全国法院第一家技术调查实验室,形成了“技术调查官+技术顾问+咨询专家”的技术调查“广知模式”。
作为法官的“技术参谋”,这群技术调查官们年均参与800余件技术类案件的事实查明,将案件审理周期平均缩短62天,技术意见采信率达98.6%。
五四青年节之际,让我们走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青年技术调查官们,看他们如何于各种仪器设备、算法代码中查明技术真相,有力助推审判质效的提升。
机械“老手”庄兆佳:
3D扫描半小时厘清争议参数
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技术调查实验室里,庄兆佳的指尖在3D扫描仪的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这是他成为技术调查官的第3年——虽然在司法领域尚属“新人”,但在机械领域,他是一名有着近20年经验的“老手”,早已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技术调查官对一起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件进行现场勘验。
技术工作如何服务于司法审判?怀着好奇,3年前,他来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成为技术调查官的一员,多年的经验积累,马上派上了用场。
比如,在机械设计领域,铆接的力度、焊接的纹路、螺丝的咬合角度,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专利侵权案中的“胜负手”。庄兆佳总能快速抓住专利权利要求书中的关键技术特征,作出是否构成相同或相似的查实性判断。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的技术调查实验室,让庄兆佳的经验得到了更好发挥。在一起专利侵权案件中,当事人双方都是生产硅胶吸盘的厂家。原告通过游标卡尺、测高仪等传统工具,多次测量被告公司产品的相关参数,最终取平均值,以此证明被告的产品参数与己方相同,构成侵权。但被告当场提出,硅胶材质产品受力极易发生变形,原告操作力度有大有小,测量方法精度不够,误差较大。
“如果按传统流程,送第三方司法鉴定,短则需要两三个月,长则需要半年。”庄兆佳说。
让技术说话!在原被告双方见证下,庄兆佳在技术调查实验室对涉案产品进行3D扫描和数字建模,只用半小时,就精准还原出涉案产品的参数。看到那些精确到0.01毫米的数字,双方当场对技术调查结果表示信服,大大节省了诉讼成本。
“技术调查官是法官特殊的技术助手,通过技术调查拨开迷雾,向法官呈现技术事实的本源。”庄兆佳说,当法官敲响法槌、双方定分止争时,他切实感受到,客观的技术调查结果背后,是司法公正的温度,和当事人对法律的信任与期待。
“代码法医”钟富来:
百万字材料“解剖”成两份意见书
作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代码法医”,钟富来用6年时间练就了从海量数据中锁定技术真相的本领,被大家戏称是“行走的代码库”。
钟富来将工作比作“技术解剖”:“就像法医解剖尸体寻找致命伤,我们要把涉案技术层层分解,给每个技术特征开具‘解剖报告’。”
在某蓝牙通信技术秘密案件中,原告指控前员工窃取的代码文件涉密,但鉴定机构因“互联网代码海量性”拒绝鉴定非公知性。
案件陷入瓶颈时,钟富来和团队成员提出由被告进行举证,“既然被告声称代码是自己编写,就应该能找到开源代码来源”。
技术调查官组织双方当事人对涉案汽车零部件进行现场比对。
然而,被告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提供足以证明该代码文件具有公知性的证据,由此,技术调查官建议认定该部分代码文件具有非公知性,法官最终采纳了该项意见。
这场长达7年的技术博弈,在技术调查官的帮助下,仅耗时一个半月,就得以锁定侵权事实,最终推动案件达成调解。
“技术性案件专业门槛较高,我们要把‘天书’变成‘说明书’,对涉案代码进行逐层剥离,将技术逻辑转化为法律语言。”钟富来说,在该案中,技术调查官抽丝剥茧,将上百万字的案件材料,整理成两份5000字左右的技术调查意见书,让法官清晰地看到代码层面的侵权事实。
谈到技术调查官这份工作带来的收获,钟富来表示:“每当双方当事人认可我的技术能力和技术观点时,我觉得我做的一切都很值得。”对于也想成为法官“技术参谋”的年轻人,他建议,先把技术基础打牢,才能为技术查明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跨界代表”钟瑞洲:
发现技术实质性差异,避免案件误判
钟瑞洲曾是专利代理机构的“金牌代理人”,他的职业转折点始于深圳中院的一次旁听。
技术调查官对一起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件的物证(多功能合页)进行比对。
“看着技术调查官指着产品结构追问细节,我觉得技术调查官不仅是法律适用的桥梁,更是科技创新生态的守护者。”这种将技术理性与司法价值相融合的职业特性,深深吸引了钟瑞洲,并且与他“用技术思维捍卫创新公平”的职业理想高度契合。
于是,钟瑞洲毅然放弃专利代理的高薪工作,“跨界”成为一名技术调查官。
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初期的“水土不服”让钟瑞洲印象深刻:“过去在代理机构,我的任务是对专利进行评估,现在要像拆解精密仪器般,把技术特征‘扒’得清清楚楚。”
适应岗位需求后,钟瑞洲成为了法官得力的技术助手,专攻机械领域的技术事实查明。
在一起诉讼标接近一亿元专利侵权诉讼案件中,涉案专利涉及机械、光电、软件等多个交叉学科。为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和消化这些技术信息,钟瑞洲带领团队开启“魔鬼特训”:两周内消化数千页材料,请教数名专家,办公室时常上演“技术研讨会”,最终在开庭前,他们成功将这些晦涩的“专利语言”转译为法官能理解的“事实图谱”。
如何做好技术调查官这份工作?钟瑞洲认为,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至关重要,“技术调查容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
在某跨国企业制造弹簧的机械专利案中,涉案专利强调用磁体吸附解决弹簧制造时的崩跳难题,被诉侵权产品在固定弹簧的装置中也有磁体,一开始合议庭已经倾向认为侵权结论成立。
但钟瑞洲仔细阅读相关材料后,认为事情另有蹊跷。他拆除被诉产品的辅助挡板后,发现弹簧立即出现崩跳。“两者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不同的!”这种实质性差异直接改变案件走向,避免了一起案件误判。
南方+记者 李乾 尚黎阳
通讯员 陈逸霞
【作者】 李乾;尚黎阳
南方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