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历史人物集体“贴脸开大”,是整活还是玩火?

□谢书灿(湖南科技学院)

最近,AI“整活”让历史人物火爆全网。王羲之、李时珍、秦始皇等一众古人,纷纷放下身段,对着屏幕“贴脸开大”。他们或愤怒质问,或激情吐槽,原本严肃的形象与现代流行元素碰撞出强烈反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成了网络顶流。

从传播效果来看,这波操作堪称教科书式的范例。如今,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大众注意力被分散,常规内容很难抓住眼球。而历史人物与现代热梗的新奇搭配,恰似一记“奇招”,精准地戳中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这种反差自带话题性,网友们一边被逗得哈哈大笑,一边忍不住转发分享,话题热度呈几何倍数飙升,让这些“暴躁老祖宗”成功破圈,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AI技术的发展则为这场传播狂欢提供了强大助力。以往制作这类创意视频需要专业设备与复杂技术,门槛极高。现在,借助简易的AI工具就能操作,普通人在手机上就能让历史人物“开口说话”,极大地激发了大众的创作热情。于是,各种二次创作视频也越来越多,掀起全民参与的传播热潮。

不过,在这场狂欢的背后,也藏着不少隐忧。部分创作者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毫无底线地恶搞历史人物。如,将李白塑造成只会酗酒撒泼的莽汉,创作者无视人物真实的生平与精神内涵。这种做法不仅误导大众对历史的认知,还让历史文化的严肃性与厚重感大打折扣。

当“暴躁咆哮”式创作成为固定模板并被大量复制,也会出现内容同质化问题。观众的新鲜感迅速消磨,当笑料不再新鲜,这类视频很快就会被大众抛弃,沦为网络时代的文化快餐。与此同时,AI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肖像权、著作权侵权风险,一旦管理不善,易引发法律纠纷。

我们并不反对用创新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毕竟这是让历史“活”起来的有效途径。但创新的前提,一定是尊重历史。创作者要增强文化责任感,深入挖掘历史的深度与内涵,用优质内容吸引大众;平台要发挥好“把关人”的作用,严格审核,抵制不良创作;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完善法规,规范AI技术的应用。

历史是我们的根脉,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只有多方共同努力,为历史文化传播保驾护航,才能让历史人物的“出圈”之路走得更稳更远,真正实现历史文化的生动传播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