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张钧政 通讯员 福小综 罗欢欢
“机器人进入职场很快将是普遍现象,如何应对潜在的风险?”
“见到政务机器人,老百姓凭什么信任他的服务,他的‘合法性’来源是什么?”
“像管理我们同事一样管理政务机器人,‘法案’就顺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
2025年3月17日,李晓明累趴了。作为深圳市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的一名科长,他在过去一个月里完成了近100次接待,创造了职业生涯的新纪录。
一切都源于一场“舆情”。2月15日,福田区发布一条新闻——“基于DeepSeek的70名AI数智员工上岗”。DeepSeek大模型爆火以后,很多地方都宣布把DeepSeek引入政务服务,福田区并不是第一个。
然而,这篇并不起眼的新闻,却在接下来两天迅速发酵,把福田区送上微博热搜。一时间,“福田区AI公务员上岗”的热点遍布全网。
实际上,福田区在新闻里并没有提到“AI公务员”。只是有自媒体博主“偷换概念”,把“70个数智员工”写成了“70个AI公务员”。这几个字一改不打紧,却引发了疯狂的转发和舆论的炸裂。
“AI公务员要不要吃饭、要不要发工资?”“我觉得AI公务员效率高,肯定比人工强!”网友七嘴八舌地讨论,各种评价层出不穷,给福田区带来了不小压力。
“我们不得不向无数位来电询问的记者解释”,为了应对汹涌的舆论,福田区最终安排了一场集中采访,现场澄清事实。
误会解除后,“舆情”风波余音未了,福田区又迎来络绎不绝的考察团。“这些数智员工是谁提供的?成本多少?”,不少人看了之后,都想要快速复制。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投向福田AI数智员工的供应商——深圳夸夸菁领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也能“劳务派遣”?
“抱歉抱歉,最近一段时间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我稍微眯10分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夸夸菁领的董事长胡伟已经疲惫不堪,此时的他刚接待完一批考察团,然而公司里还有另外三拨客户在等他。
过去一个月,夸夸菁领完成的业绩,相当于过去一年的总和。胡伟说,公司估值飙升了五倍。“现在我的目标就是,6个月之内把数智员工送到100个城市”。
胡伟介绍,他2019年创办了猎头公司——今日人才,2023年又转型成立了夸夸菁领。“简单来说,就是做劳务派遣,只不过以前派遣的是真人员工,现在派遣数字员工”。
如今客户蜂拥而至的场面,放在一年前完全无法想象。胡伟创业开局并不顺利,他跑了许多地方,但大多数人对数智员工都不太理解,一方面放心不下信息安全,另一方面也怀疑它们能不能发挥作用。
直到胡伟与福田区的负责人见面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没想到福田区领导很容易就接纳了数智员工的概念,他们还跟我说,他们没那么多担心,因为早就预备好方案了。”
就这样,胡伟第一次看到了《福田区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管理暂行办法》这本超前到令他震惊的册子。AI数智员工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深圳福田的职场。
一切源于三年前的“创意”
让数智员工进入职场,确实是个新鲜事儿。此前,全国各地的政务大厅里,机器人的身影并不少见。但是像福田这样成建制将机器人引入职场,与人类员工协同工作,确实是头一遭。
这样的事情,为何发生在深圳市福田区?“还真不是一句‘敢闯敢试’就能解释的”,福田区政数局局长罗耿彪是《管理办法》最早的起草人,他向记者回忆了“立法”过程。
2022年初,ChatGPT还在襁褓之中,当下炙手可热的人形机器人连影子都没有,福田区的负责人却在内部会议上抛出“立法”构想,“机器人进入职场将是普遍现象,由此可能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我们要抓紧研究出台一个管理办法”。
面对众人疑惑的表情,他斩钉截铁地说道:“说白了,就是要出台一部机器人进入职场的‘基本法’”,讲罢转身离开,留下会议桌前一张张错愕的脸。
罗耿彪坦言,“当时完全没概念,不知道智能机器人雇员到底是什么”。“前期,我们认为机器人雇员本质是一个雇员,就考虑是不是要给它发工资?是不是有五险一金?往劳动法的方向偏了”“此外,还有人提出过,既然是机器人雇员,又是财政付款,那么是否要纳入编制?”
很多人误以为,《管理办法》是为了配合数智员工才出台的。真实情况是,早在大模型技术浪潮到来之前,福田就已经在研究“立法”,没有先例、无从参考,需要从无到有设计一套管理制度,难度可想而知。
2024年5月27日,福田区为《福田区智能机器人雇员管理暂行办法》举办了听证会,被邀请来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工智能行业专家,听了以后都感觉很炸裂,评价这是可以引领行业的东西。
福田区推出的《管理办法》,到底有什么“猛料”,让行内人连连称奇?事实上,这份全国首创的《管理办法》,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回答了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定义,也就是什么是政务辅助机器人,它与一般的计算机系统、政务大厅门口的一个雕塑有什么区别?《管理办法》明确,政务辅助机器人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履行公共管理职责或者提供公共服务,具备一定人格特征,能半自主或全自主进行感知、决策、交互的智能机器或计算机系统”。
第二,政务辅助机器人如何运作,机器人从事公共服务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则?福田区提出,政务辅助机器人享有类似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人格权”,同时也应履行相应的义务,运用拟人化的方式对它进行管理。
第三,这种服务背后真正“硬核”的责任机制是什么?针对政务机器人这种自主或者半自主的技术特点,《管理办法》创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法律关系——监护人制度,要求设置“监护人”对机器人进行全流程管理,一旦发现机器人犯错就要及时“踩刹车”。
第四,“监护人”和“机器人”之间这种协同关系的合法性来源又是什么?《管理办法》用专章明确了政务辅助机器人“服务关系确立”的整套流程,通过法定的采购程序,将监护人、机器人、供应商的责任关系固化下来,配套“监护人”考核、退出等机制。
第五,上述所有问题背后的“兜底”问题,就是一旦出现争议之后的解决机制是什么?针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法律行政等纠纷,福田区制定了分级分类监督管理措施,通过建立伦理委员会、专家集体评审等方式协调解决争议,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途径,依法依规解决其他权益纠纷。
如今,在《管理办法》的“保驾护航”下,政务辅助机器人在福田区已经广泛应用在公文办理、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诸多领域,应用场景多达240个。在劳动仲裁院,成熟的仲裁员花费一天才能完成的裁决书,现在机器人几分钟就可以生成;在街道,过去每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收集梳理信息,现在从上传内容到生成日报,机器人一两分钟就可以搞定……
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能在数周后引起遥远地方的一场风暴,这是著名的“蝴蝶效应”。《政务辅助智能机器人暂行管理办法》出台,70名数智员工投入职场……如今,人机协同治理的蝴蝶扇动了翅膀,机器人员工与人类员工协同工作的新阶段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