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73%的企业急需AI人才,但75%的企业招不到人。”亚马逊云科技与Access Partnership联合发布的这组数据,揭示了全球AI浪潮下的残酷现实——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人才供给。当ChatGPT掀起生成式AI热潮时,企业突然发现,最稀缺的不是算力或数据,而是能驾驭这项技术的人。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亚马逊云科技于2023年启动的“AI就绪(AI Ready)”计划提前一年完成目标:截至2024年底,为全球200万人提供免费AI技能培训。这一成绩不仅凸显了企业对AI人才的渴求,更揭示了技能培养的新逻辑——AI普惠化学习、跨职能协作、敏捷培训体系,或许才是破局关键。
亚马逊 “AI就绪”计划始于生成式AI爆发的初期。2023年,亚马逊宣布将在2025年前为全球200万人提供免费AI培训。但仅用一年时间,这一目标便宣告完成,速度远超预期。其背后的驱动力直指两大趋势:一是企业焦虑的集中爆发。Access Partnership研究显示,到2028年,AI技术将在中国企业普及,但人才缺口导致平均薪资溢价33%,企业“抢人”成本激增。
二是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亚马逊云科技通过社交媒体(如YouTube、B站)、流媒体平台(如Twitch)触达近百万人,灵活的学习模式将培训效率提升数倍。
这场“闪电战”不仅是一场规模化的教育实验,更是一场关于AI人才战略的认知升级——企业需要的不是少数精英,而是全员AI化。
企业和管理者应该如何把握AI的机遇,培养更多具备AI技能的员工?亚马逊云科技全球拓展赋能副总裁Maureen Lonergan揭示了在践行 “AI就绪”承诺过程中产生的AI人才培养四大关键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适合所有人,而不仅是专业技术人士;提示词工程是一项必备技能;社交媒体是技能提升的加速器;新产品需配套新培训。
这也揭示了亚马逊云科技能够提前完成数据指标的原因:过去,技术创新往往被局限在IT部门,但生成式AI彻底打破了这一范式。亚马逊云科技最受欢迎的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入门——无限可能的艺术》并非面向工程师,而是为市场、运营、设计等非技术岗位设计。
“不会写提示词的人可能被淘汰”不再是一句空话。亚马逊云科技的提示词工程课程在2024年爆火,原因在于:生成式AI的输出质量高度依赖指令的精准度。例如,同样的AI工具,模糊的指令可能生成一篇平庸的文案,而经过优化的提示词却能输出媲美专业策划的方案。
单一的线下培训难以满足AI技术日新月异的需求。亚马逊云科技发现,除了提供线下培训,YouTube、B站等社交媒体渠道,以及亚马逊云科技Training Live等流媒体平台开展的数字化学习,也是AI培训备受欢迎的渠道,更加受到如今年轻职场人士的欢迎。这种个性化、“按需学习”模式不仅降低了学习门槛,更通过 “即时反馈”的学习模式,提升学习者对AI技能掌握的效率及学习参与度。
同时,AI技术的迭代速度倒逼企业建立“技术-人才”同步机制。当亚马逊云科技推出生成式AI助手Amazon Q时,配套的培训课程同步上线。在过去一年,亚马逊云科技已经发现培训课程需要与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步开发,并随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变化而持续更新。这能保障员工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学习,并通过缩短价值实现时间、降低应用障碍,有效推动企业业务的成功。
在本地市场和客户的需求,AI人才困境更为复杂:一方面,企业对AI应用场景的需求更多元;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快速转型中的“数字鸿沟”更显著。
对此,亚马逊云科技的破局策略包括:通过推出一系列AI知识培训课程,如“商业应用”与“技术开发”双轨课程,帮助企业和员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并有效提升生产力。
当技术红利逐渐消退,人才的“自进化能力”将成为企业胜负手。一家企业能否存活,取决于它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快学习。亚马逊云科技对于AI人才培养的洞察揭示了一个核心逻辑——AI人才瓶颈的根源不在供给不足,而在培养范式滞后。
对此,企业可采取三步策略:从“选人”到“育人”:与其高薪挖角,不如将培训纳入核心战略。建立“技术-业务”融合团队:让业务部门主导AI应用场景开发,IT部门提供技术支持,打破内部壁垒。同时,投资敏捷学习基础设施:搭建内部知识库、开发微课系统、引入AI学习助手,让员工能随时随地“按需充电”。
从行业来看,当前,全球头部科技企业正通过多元化策略构建AI人才生态,以应对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需求。其培养模式呈现校企联动、分层推进、生态共建三大特征。
未来,企业或将加强AI伦理课程设计,构建“学术导师+产业教练”的双轨培养机制,并通过政企合作扩大普惠性技术培训覆盖面。头部企业的实践表明,AI人才培养已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技术+场景+责任”的系统性塑造。
在亚马逊云科技全球拓展赋能副总裁Maureen Lonergan看来:“生成式AI是我们此生将见证的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只有当员工和管理者都能安全、负责任地驾驭、构建与创新这项技术时,其价值与潜力才能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