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评选结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的“甘肃临洮寺洼遗址”顺利入选。那么,寺洼遗址究竟发现了什么?概括来说,主要是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在“围壕”外侧,发现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寺洼遗址是在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型聚落,也是目前考古研究中首次确认的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
洮河、寺洼遗址(中部山前缓坡)及背后“C”型山
寺洼遗址及周边地貌(上为西南)
寺洼遗址地形及主要发现示意图 (据刘建国图改定)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渭河一带,范围涉及今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四川等省区,距今约5000至4000年,以彩陶生产和使用为鲜明特色。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是仰韶人群对西北高地大规模开拓的成果,创造了史前彩陶艺术的巅峰,孕育了西部诸多考古学文化,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早期通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持久且深远的影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很多地区尤其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化进程和模式日益清晰,而黄河上游在相关问题上依然模糊不清,文明探源的很多重要问题尚未触及。马家窑文化正处在黄河上游的核心腹地,年代居于文明探源的关键时期,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具有填补西北地区空白的重要意义。
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寺洼山村,为寺洼文化命名地。遗址西靠九龙山,面向洮河。遗存主要分布在山前平缓坡地上,河流自南向北从其前方流过,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以及辛店文化遗存,面积约200万平方米。1924年,安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1945年夏鼐在此开展考古发掘。2018至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遗址开展7次发掘,揭露面积近4000平方米,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大型墓地。
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位于遗址北部,现已发现三重近方形“围壕(沟)”、近百座房址、大量灰坑窖穴、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另有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的线索,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寺洼遗址历年发掘区及“围壕(沟)” 分布图
首次发现史前时期三重近方形布局大型“围壕(沟)”
“围壕(沟)"西南角内侧拐角(上为北)
“围壕(沟)"南段东侧解剖点(上为西)
内圈“围沟”平、剖面图(上为西)
中圈“围壕”平、剖面图(上为西)
外圈“围壕”平、剖面图(上方为西)
“围壕”内侧内涵丰富,发现多处手工业生产生活区
“围壕”内侧西北角发掘区(上为东)
“围壕”内侧西北角发掘区重要房址布局图(上为东;蓝色马家窑类型,黄色半山类型)
2021GLSF6
2023GLSF71及出土陶器
2020GLSH330
马家窑类型泥质灰陶
2023GLSG6Y1
2021GLSY1
2021GLSF15&M120
2023GLSF58&M121、M124
2023GLSM121
“围壕”外侧,发现疑似“道路”和大面积“人工堆土”
首次发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大型聚落
首次确认马家窑文化高等级、中心性聚落
马家窑类型彩陶
马家窑类型石钻、石环半成品
2021GLSM120出土半山类型陶器
2023GLSM121出土半山类型陶器
来源:中国文物报 甘肃省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