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通过项目、资金、人才各方面扶持,全市44个村集体经济都有了突破性发展,年收益达到50万元的强村比例达到了27%,为下一步村级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5月15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说。
格尔木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三级责任体系,建立“市统筹、乡主抓、村落实”责任链条,34名市级领导包村联村,各村党组织书记兼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制定集体经济扶持措施和收益分配办法,对23个中央扶持项目开展全流程监管,以“微党建”破解重难点问题,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堵点问题20余个。
创新区域联建机制,推行“党支部+联合体+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大格勒乡枸杞加工、红柳村农旅融合、长江源藏家民俗传承等14个特色产业集群,8家本土企业入选“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提出“一镇六地”发展思路,孕育有机肥、叮咚纯净水、粮油加工等多个示范样板,成就3个百万级产业强村。
实施“引凤回巢 振兴乡村”党建项目,采取公开选拔、村“两委”推荐、大学生自荐、党员群众举荐模式,选聘44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储备后备干部32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党组织书记占比提升至41%。建立“产业导师制”,培育致富带头人87名,发展联农带农项目23个,将12名产业能人培养成党员、26名党员培养成经营骨干,建成集特色种植、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联农带农实体产业。(刘梅娟)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