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孙顺科 宁晓洁 威海报道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春寒掠过荣成市宁津街道南港头村,成片的海草屋顶在阳光下泛着银灰色的波纹。当漆红院门“吱呀”作响,推开周氏宗祠的瞬间,这座飞檐斗拱的小院,84岁的周大友老人作为义务“守祠人”正带领村民们忙着备贡品鲜花、铺香炉新沙,筹备特殊的清明“家祭”。
这场“家祭”除了供奉先祖,祠堂右侧还另设单独的供桌,“英灵流芳千古 忠魂与世长存”的挽联悬挂两侧,中间卷首殷红的五角星下,“烈士谱”三字力透纸背:“周大仁,1942年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年仅18岁;周之岱,1947年在解放莱阳战斗中牺牲,年仅19岁;周厚刚,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年仅29岁……”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一批批村民积极参军入伍,战役中牺牲的43位烈士的名字、入伍时间、牺牲地点等在谱上信息一一写明,牺牲时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
他们何以如此踊跃参军报国?在1941年抗日战争的硝烟中,南港头村村民一家三口在日寇的残酷扫荡中惨遭杀害,这深深地震撼了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心中燃起了强烈的信念:国家要强大,必须投身军旅。自此,参军报国成了南港头村青年们的集体选择。
1988年村里决定重建周氏祠堂,重修族谱过程中梳理出阵亡的烈士名单,村民们一致认为:和平安稳的日子,是烈士们用生命换来的,作为后人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专门制作出烈士谱悬挂在祠堂右侧。烈士们埋骨他乡,周氏后人逢年过节便在此祭奠,视宗祠为英烈之家。
周大友老人作为义务“守祠人”打理祠堂已经36年,为往来凭吊的乡亲、瞻仰的官兵和学子们细细讲述烈士们的铁血丹心:“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周厚刚率领全连坚守8昼夜,击退敌人40多次进攻,不仅是我们村的一位英雄,更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国仅有的52位获得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的英雄之一。”
老人的声音沙哑却坚定,但作为村民他同样见证过触手可及的血脉亲情:“烈士们有的参军前还在上小学,十五六岁的年纪,听说要征兵就响应号召入伍,牺牲的时候也都没来得及成家。”周大友老人回忆道,“烈士们没有自己的祠堂,我们就把他们供奉在家祠里;他们没有后代,我们就共同缅怀祭奠。”站在烈士谱旁,烈士们的姓名与事迹在他的讲述中鲜活起来,南港头村的精神图谱在一次次的“家祭”和祖祖辈辈讲述的烈士故事中早已薪火成炬。
青山埋忠骨,碧血铸丰碑。“保家卫国牺牲的人,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南港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周世超说道。年轻人听着烈士故事长大,看着祠堂里的挽联成人,扛枪报国自然成了最光荣的出路,南港头村先后有70余人报名参军、建功军营,先后有30余人次立功受奖。
春寒消融处,那些永远年轻的英魂,正化作抽枝散叶的四月新柳——根脉深扎于乡土,绿荫却早已蔓过村庄,染绿万里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