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彭 燮
“我们的PM2.5经常不到2.5!”
近日,在浙江省德清县举行的品牌提振消费暨地标名品助力乡村振兴大会记者见面会上,海南省五指山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黄业伟用一句话,让大家对于五指山红茶的生态优势有了最直观的感受。
除了“好山好水产好茶”的五指山红茶,还有“住着吊脚楼,喝着山泉水”的盐津乌骨鸡、“看万山红遍、品红苕干香”的红安苕、“大产区、小酒庄”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在此次记者见面会上,多位来自地理标志产品主产区的政府负责人向10余家全国性媒体的记者推介地方特色风物,交流品牌培育经验。
“金疙瘩”有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茶叶、稻米、禽类等农产品种植(养殖)区域广泛,但不同品种之间价格差异巨大,“土疙瘩”和“金疙瘩”的区别在哪儿?特色就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据黄业伟介绍,因为海南岛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跟其他地区的基因交流比较少,五指山红茶的基因测序跟现有的大叶种茶、小叶种茶有明显区别。与此同时,特别的生态环境也为五指山红茶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干净的空气、干净的水、干净的土壤,这些都是我们特色的保证。”
而在湖北省红安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农村局局长施停看来,红安独特的沙壤土与亚热带季风气候,赋予了红安苕软糯香甜、营养丰富的特质,使其成为全国首个甘薯类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堪称湖北红安的“红色瑰宝”。近年来,红安县建成组培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年产3亿株脱毒种苗,推广鲜食型、淀粉型、加工型等10余个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从源头上保障红安苕的品质含金量。
如果说红安苕的特色是“红”,那么盐津乌骨鸡的特色就是“黑”,有“黑凤凰”的美称。据云南省盐津县副县长吕秋奎介绍,盐津乌骨鸡依托盐津天然的泉水、富硒土壤和天然饲草,全程生态放养,以谷物、昆虫、草本为食,具有高蛋白、高肌苷酸、高富硒、高黑色素及低脂肪的“四高一低”显著特点,是药食同源的养生佳品。
“金饭碗”端得稳
记者从此次见面会上了解到,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含金量,一方面是有别于其他同类农产品的特殊风味和营养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生长环境和种群特色。这些特色品质构成了地理标志产品的个性风味和魅力标签,并以品牌为纽带,推动消费升级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如今,众多地理标志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户增收致富的“金饭碗”。湖北红安苕种植户平均单产(亩产)增收可达千元,产业链联农带农达到10万户以上;云南漾濞核桃带动了90%的山区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江西省广昌县的农户除了种白莲,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还可以做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的村民们更是总结出了“半亩金桔助脱贫、一亩金桔奔小康、万亩金桔促振兴”的新民谣。
为了让老乡们端稳“金饭碗”,各地政府从品质控制、标准体系等方面出实招,让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
比如,为了保证盐津乌骨鸡的“纯正血统”,盐津县联合中国农科院和云南农大等科研机构严把种源选育关,并针对孵化、脱温、生态养殖、屠宰加工4个关键环节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都不是盐津乌骨鸡”。
据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军介绍,近年来,他们已经先后牵头制定了40余项标准,并以标准为抓手,对酒庄的生产、流通、销售进行全面的监管,“让标准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落下去,落到每一块葡萄田块去”。
“金名片”擦得亮
如何让地理标志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这背后的关键因素,不仅是质量和特色,还有品牌塑造和宣传,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不遗余力地擦亮“金名片”。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将“灵山荔枝”从农产品打造为“文化符号”,通过挖掘1500年树龄的“香荔始祖”故事,突出“一树三十荔”特色,并通过“千年古荔树认养计划”等创意活动,将古树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IP,赋予荔枝“活文物”的文化魅力,吸引大批游客到当地打卡。
湖北省红安县以“将军故里红苕飘香”为品牌内核,打造红安苕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矩阵,通过举办红安苕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积极探索“红安苕+旅游”“红安苕+康养”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扩大红安苕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海南省五指山市建立五指山红茶“一张图”系统平台,汇集资源、生态、产业、产品、文化、科技、市场等要素,为茶企宣传品牌、茶农销售农产品提供“标准口径”;与此同时,该市正在打造集品质、生态、人文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将人文环境和非遗文化融入五指山红茶的品牌基因,助力品牌建设。
天赋异禀的“金疙瘩”,长成了富民兴农的“金饭碗”,淬炼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这是地理标志产品的成长之路,也是区域公共品牌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