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釉色密码

张雄文

铺洒渌江两岸的早春斜阳穿过窗棂,在案头素坯上投下细碎光斑。素坯泛着象牙白的光泽,仿佛等待泼墨的宣纸。

她叫陈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此刻,陈利正将羊毫浸入青花料碗,笔锋在碗沿轻旋三圈,甩去多余水分——这个动作得自父亲陈扬龙的真传,能让釉料均匀渗透胎骨。笔尖接触素坯的瞬间,钴蓝在素白天地间洇出萱草初绽的轮廓,像一抹淡墨在宣纸上苏醒。我注意到她悬腕的姿势格外稳当,宛如扎根在岁月深处的一株老梅。她与釉下五彩瓷30多年厮磨的光阴,在笔尖凝成半毫米的色层。

“薄施淡染的秘诀,在七分水三分色。”她说话时笔锋未停,青料在清水引导下自然扩散,花瓣的肌理渐次浮现。这令我想起南宋《蚕织图》里缫丝女的巧手,同样是游走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她又耐心诠释着蜚声陶瓷界的“薄施淡染”:在原来釉下色料中加大水的成分,着色时颜色随水沁入坯胎,通过浓淡的反复操作,将釉下色料与泥料融为一体。这一技法是她父亲一生心血的结晶,她用半辈子工夫挖掘、整理和完善,绘制的图案层次更丰富,色彩也更润泽。如果说传统醴陵瓷的装饰风格是厚重的,“薄施淡染”的作品则是莹润通透、淡雅清新,像最上等的宝玉。

醴陵泥土的记忆深处留着往昔荣光。东汉的陶片还在渌江岸边沉睡,清朝雍正年间的粗瓷碎片依旧在沩山村山脚闪烁。到清朝末年,醴陵瓷业来了个精彩转身,专攻细瓷,经过繁杂而精妙的工序,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五彩瓷,被誉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1915年,镌有醴陵标记的釉下五彩瓷乘船出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陈利时常会想起父亲拉坯时的手势,像捧着一捧月光般虔诚。那些浸透汗水的夏夜,泥凳上的转轮吱呀作响,青瓷泥在父女指间流转,渐渐有了梅瓶的弧线、玉壶春的韵致。当父亲的温度在素坯与窑炉前冷却、消散,陈利整理泥釉配方,接过了父亲一手打造的工作室。

“干我们这一行很辛苦,得耐得住寂寞,专一事,终一生。”陈利聊到父亲的作品《秋艳》大挂盘,忽然感慨道。我默默点头,细细咀嚼起这句话来。釉下五彩瓷“三烧制”的古法里,素坯要在窑火中涅槃三次,父女两代人也在泥与火中无数次“淬炼”,才最终锻造成“薄施淡染”的绝唱。

陈列室里,陈利调试展柜灯光的侧影,与墙上父亲留下的“生于斯,死于斯,奉献于斯”家训渐渐重叠。那些曾沐浴过无数目光的瓷器,此刻正在玻璃展柜里无声讲述着泥与火的故事。

暮色降临,我与陈利道别。走出陈列室,只见渌江两岸渐渐亮起了明灯,犹如夜幕深处永不熄灭的千年窑火……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