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设备,晒了一上午,摸上去能烫得人一激灵。”31岁的王延豪抬手抹了把脸,汗水就顺着脸颊滑进工装领口,在早已湿透的工服上洇出更深的痕迹。
王延豪和同事在现场调试设备
中交三航四公司预制厂露天堆场
他脚下,是中交三航四公司预制厂的露天堆场。
一百余亩的场地上,龙门吊轰鸣着纵横移动,钢筋混凝土构件在烈日下蒸腾着热气,空气里弥漫着金属与水泥混合的灼热味道。
王延豪测量管桩
作为宁波市镇海金正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结构部的负责人,王延豪和同事们正顶着烈日,给一根根管桩做“体检”——检测预应力钢绞线孔道的压浆密实度。
这是管桩的“奇经八脉”,一旦压浆不密实,就可能留下安全隐患。
“就像医生给病人做CT,我们得用设备‘看透’混凝土里的每一处细节。”王延豪手里的检测仪器屏幕上,波形数据正随着探头的移动跳动。
检测结构件
这支平均年龄仅29岁的团队,肩负着浙江省内公路、水运工程的结构、地基基桩和路基路面检测重任。
从宁波梅山码头到温州104国道,从舟山燕窝山陆岛交通码头到象山亚帆中心场馆基建,他们的足迹早已遍布浙江。
检测结构件
“干这行,得有‘张飞绣花’的本事。”蹲下身,王延豪小心地调整探头耦合剂。
前一秒,他们可能正合力装卸几十斤重的设备,汗水浸透手套;下一秒,就要全神贯注于精密主机上的波形图,在小数点后几位的误差里“锱铢必较”。
“工程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像这超声回弹法检测预制梁,波速值差之毫厘,强度推定就谬以千里。”
高温是常年伴随的“劲敌”。
厚实的工装是标配,既防磕碰,也隔挡混凝土表面的高温。但穿上不到半小时,就被汗水浸透,紧贴后背。
午后的金属设备更是形同“烙铁”,每次拿起探头,他都得先在手套上蹭蹭降温。
“刚开始经常会被烫,现在‘铁砂掌’都练出来了。”
露天场地没有遮阳处
然而,有些检测工作偏偏“挑天气”“看时机”。
检测工作要满足工序间的衔接,否则会影响现场进度,施工现场有需求,就得出任务。浇筑好的构件,必须在特定时间窗口完成检测,有些参数的检测,需要保持检测构件表面干燥,就不能在阴雨天检测。
“我们外出检测往往条件有限,又要抓住时机。出海做桩基检测,必须抓紧打桩后的窗口期尽快完成检测。打桩船的条件很艰苦,穿着臃肿不便的救生服在基桩上下爬行,既要顶着高温,又要紧盯波形。船舱里轮机声嘈杂,仓外甲板暴晒,但我们只能坚持!”王延豪回忆道,团队曾从凌晨5点奋战至深夜,每个人身上的工装都能拧出水,“但想到这些数据是工程安全验收的‘通行证’,就觉得值!”
王延豪需要在结构件堆放处穿梭
王延豪和同事
从2016年的“检测小白”成长为“青年技术能手”,王延豪最自豪的,是看到自己参与检测的工程“拔地而起”。
“站在亚帆中心看比赛,走在梅山码头栈桥上,知道这里的每一根桩、每一片梁都经过我们的‘体检’,那种踏实感,无可替代。”他说团队年轻人常调侃,“我们的青春,是晒黑的皮肤、湿透的工装,还有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
远处,龙门吊又吊起一根新预制的管桩。
王延豪和同事们扛起设备,大步走向下一个检测点。烈日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汗水滴落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无踪。
然而,这汗水浇灌的,是身后拔节生长的基建工程中最坚实的印记——那是青春在责任中淬炼的勋章,更是他们写给这个时代,最滚烫的答卷。
记者 许天长
编辑 张颖
#宁波头条##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