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酒业面临着深刻的调整转型,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外发展环境生变、主流消费人群迭代、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消费和新场景出现……每一个都在呼唤着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唯有提升服务、驱动消费、扩容市场、凝聚共识、协同奋进,方能在变迁中开新局,在挑战中谋发展。
在近日于山东龙口举行的2025中国葡萄酒领军企业T7峰会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峰会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酒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执行理事长王琦在作主题发言时强调,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消费需求的演进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我们必须识大势、调思路、聚市场、换路径。本届峰会以“提升服务,驱动消费,扩容市场”为主题,这不仅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当前面临的核心命题,更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识调聚换”,推动葡萄酒产业发展
识“大势”,破局前行。从全国经济大环境来看,市场销售保持增长,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其作用愈发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要求,为食品及食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葡萄酒产业国内外形势来看,全球产量下降,中国市场空间巨大。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最新报告显示,全球葡萄酒产量自2020年以来持续下降,2024年全球葡萄酒产量、消费量均创下自196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纪录。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葡萄酒产量连续11年下滑。中国葡萄酒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终端消费低迷,“消化库存”成为葡萄酒商绕不过的话题,提高国人对葡萄酒的消费量才是中国葡萄酒的破局之路。此外,关税调整也在倒逼葡萄酒企业内销转型。在几大酒种中,葡萄酒是受关税战影响最大的酒种,未来中国葡萄酒的发展重心必须从“进口依赖”转向“内生驱动”。同时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出口能力,形成内外联动、双向发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调“思路”,从生产思维转向消费者思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葡萄酒产业以生产为导向,注重产能提升和产品品类扩张,却忽视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如今必须转变思路,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精准营销体系;要抓住家庭与年轻群体市场的崛起,提升大众消费;要让消费者“买得起、喝得值”,从片面追求高质量转向追求高性价比;要放下身段,贴近百姓生活,从“高大上”到“平民化”,让更多人感受到国产葡萄酒的魅力。
聚“市场”,构建多元生态。尽管葡萄酒消费低迷,但对于品质具备较高市场竞争力的精品葡萄酒而言,只要保持开放性思维,创建新消费场景引导消费,未必没有发展机会。要加速数字化转型,全渠道融合发展,努力吸引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注意,扩大市场份额;要力推本土化、个性化,因地制宜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同时鼓励企业开展“产地直供”“原产地溯源”等项目,提升产品的可信度和附加值;要推动餐酒融合,打造“佐餐酒”新场景,通过加强与餐饮企业的合作,推广佐餐酒概念,开发适合配菜、便于开启、快速饮用的产品,如即饮小瓶装、罐装、旋盖瓶装等更适合外卖、夜市、露营等新兴消费场景的产品,让更多人“随时随地都能喝”;要注重时尚化、年轻化、低度化,抢占Z世代消费蓝海。
换“路径”,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当前,中国葡萄酒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节点。短期来看,消费习惯转变、替代品冲击与进口酒竞争的压力仍将持续。但长期而言,国内葡萄酒人均消费量不足国际人均值1/3,市场潜力、持续升级的品质需求以及政策红利释放,为产业孕育着结构性机会,长期主义仍是第一要义。在实施路径上,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树立服务至上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动态调整的意识;以创新为动力,树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以潮饮为切口,树立潮流引领的观念,打造“轻饮酒”新风尚;以文化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以品牌为核心树立卓越形象。
重构路径,在变革中寻找机遇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脆弱,葡萄酒市场供求失衡,产业面临着向大众市场细分转型的压力。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葡萄酒领军企业作为行业内的领头羊,不仅要联合起来立身大平台、肩负大担当、展现大作为,共同推动政策研究、建立行业标准、参与行业活动,共同做大做强葡萄酒市场,还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包括环境保护、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等,塑造有温度、有担当的企业形象。”王琦呼吁,全行业要共同躬下身来,放下过往的荣耀与束缚,勇敢走出舒适区,拥抱那些未曾预见的新挑战,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在奋斗中书写未来。
结合全球葡萄酒产业概况,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火兴三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深刻分析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产业破局路径就是要打造通俗易懂的内容传达,聚焦年轻消费群体,进行高度差异化定位。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酒类消费需求在弱化,消费场景在缺失,消费意愿在下降,传统消费渠道与新兴电商之间的价格矛盾冲突时起,这些因素集中起来对酒类市场和消费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面对这些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重构发展路径。
宋书玉分析,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正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第一个变化是酒类消费进入了“三理性时代”,喝酒的变得理性,买酒的变得理性,喜欢喝什么酒变得理性。只有认识到这些变化,才能够确定未来朝哪个方向去做。第二个变化是一桌饭出现多种酒,这就是新的市场机会。第三个变化是大餐场景在减少,小聚场景在增加,例如新生代的悦己饮酒,这就是新的消费场景。第四个变化是公务消费向好友聚会消费转变。要在变化中找准定位、找准突破口,才能找到问题的所在,同时才能找到答案的所在。“随着中国葡萄酒产业进入3.0时代,打造中国葡萄酒文化体系、构建东方葡萄酒文化IP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文化才是消费者无法拒绝的理由,文化价值才是持续推动产业不断进步和提升的根本所在。”
中国葡萄酒如何破局?宋书玉认为,产业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实现“浴火重生”。从产业文化层面来讲,要系统构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文化体系,建立统一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葡萄酒的IP。比如,讲清楚中国葡萄酒的历史,研究透中国葡萄酒的酿造技艺,做好传承、学习、创新,更多去研究中国人的消费需求,从需求端出发做葡萄酒品种、种植工艺、酿造和产品风味创新,真正酿出来让中国人喜欢的葡萄酒。
“当前,整个产业面临的困境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中国葡萄酒产业需要从历史传承、酿造技艺创新、风味个性化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建立品质评价体系与情绪价值表达。以情绪价值为纽带,以潮饮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全景式营销重构消费场景,推动中国葡萄酒从品质对标向文化引领转型。希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在深度调整和持续转型中赢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宋书玉表示。
在分享交流环节,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昌黎葡萄酒业有限公司、中信尼雅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等T7峰会企业的负责人围绕“品质提升与服务体系构建”“消费场景创新与年轻化营销”“国际化竞争下的市场扩容策略”等展开深入探讨,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思路。
(章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