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伟芬 通讯员 傅云潇 吴忱
4月8日,在杭州市临安区昌化镇白牛村光唇鱼繁育基地三产融合项目现场,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施工人员顺利完成了10千伏白牛线2基电杆及导线移位作业,为“渔光互补”项目建设按下了电力“加速键”。
一提起白牛村,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农村电商、淘宝。
的确,这个被誉为“中国农村电商第一村”的村子靠着电商、卖山核桃从“白牛”变成了“金牛”。
吴忱 摄
但是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发展出农村电商之外的第二条路子,带领村民们让钱袋子再鼓一鼓呢?光唇鱼繁育基地三产融合项目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据悉,该项目是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和促进乡村共富的重点项目,由工厂化陆基水产养殖、屋顶光伏发电能源补充、农文旅开发等组成,预计年产光唇鱼、马口鱼苗1亿尾,产值超1.5亿元。
项目配备了装机容量为6兆瓦的屋顶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超过6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300吨,建成后将成为临安当地装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电站。
在项目规划阶段,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政企客户服务班客户经理与属地供电所用检人员在查勘时发现,原有电力线路恰似一道“无形的墙”,将光伏阵列分隔成两个大区块,两基电杆就像卡在喉咙里的鱼刺一般。
吴忱 摄
“白牛‘渔光互补’项目预计在7月底前投运,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布局,不仅会错过并网发电的最佳窗口期,还会耽误整个项目投产的进度。”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政企客户服务班客户经理茅文玲说道,“针对这个特殊情况,我们立即启动重点项目‘"绿色通道’机制,由运检、营销、设计等部门组成的‘1+N’服务专班,对迁改工程方案进行调整优化,想尽办法缩短迁改作业时间。”
当作业人员缓缓爬下电杆,整齐排列的光伏板与缓缓流动的昌化溪相互映照着,不久的将来,一幅科技赋能的生态养殖图景会在这片山水间徐徐展开。
吴忱 摄
这场电力迁改工程背后折射出的是国网杭州市临安区供电公司持续深化“电助共富”的“临安速度”。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临安电力以“先行官”的角色不断提升获得电力水平。积极建立“绿色项目服务清单”,通过“超前对接、主动服务、并联审批”的工作机制,累计为6个新能源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预计年底前完成9个光伏项目并网通电工作,总装机容量将超120兆瓦,让清洁电流成为点亮乡村的能源、通向共同富裕的新动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