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帮忙,把困扰我们多年的排污问题解决了。”3月20日,灵山县三海街道新大村廖某兄弟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这场持续多年的邻里纠纷终得化解。这是灵山县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缩影。
自2024年启动规范化建设以来,灵山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目标,打造矛盾纠纷“集散地”和多元解纷“桥头堡”。目前,全县已有8个镇(街道)完成综治中心建设,11个镇正稳步推进,预计今年9月实现全覆盖,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一
试点先行:“1厅+N室”打造一站式服务
走进旧州镇综治中心,300平方米的接待大厅内,工作职责清晰公示,矛盾纠纷调解室、视频调度室等功能分区齐全,群众诉求可“一站式”响应。作为试点镇之一,旧州镇与檀圩镇等通过“1厅+N室”模式,探索以局部带动整体的建设路径。县综治中心主任梁存辉表示:“群众踏入大厅,就有专人对接办事。”
灵山县检察院检察官劳建东接待来访群众,现场研究信访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邓夏燕 摄
该县将综治中心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县委政法委统筹,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中心主任,推动选址、人员配备等关键环节落地。通过“要素齐全、功能完善”的标准化建设,确保各中心有场所、有机制、有实效。
二
闭环管理:“3210”机制推动矛盾清零
灵山县创新推行矛盾纠纷“3210”机制,即村调解3次、镇调解2次、县调解1次,直至矛盾清零,并建立“登记—受理—分流交办—督办落实—办结反馈—跟踪回访”闭环流程。2024年,全县排查矛盾2830件,调解成功率98.23%,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为强化源头治理,县综治中心统筹“庭所联动”“所所联动”机制,对诉前调解和轻微治安案件实行“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公安、司法等部门“同屏联调”,全链条化解纠纷。
三
双轨并行:数字赋能与网格化协同
线上,灵山县融合“天网”“雪亮工程”等监控系统,升级AI视频预警平台,并推广“码上说、码上办”“知心檀圩”等数字治理场景,实时防控风险。线下,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模式,网格员发挥“神经末梢”作用,2024年累计走访特殊人群3.4万人次,列管重点人员85人。
该县创新开展“平安家访”,组织1200余名干部每周二进村入户,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活动开展以来,摸排化解纠纷1529件,办实事1673件,有效破解了一批急难愁盼问题。
2025年3月18日,灵山法院执行局干警黄杏杏接待来访群众,并耐心做好解答咨询。杨林 摄
各级综治中心整合“三官一律”、人大代表、调解员等专业力量,按纠纷类型精准施策。各村发动“五老”人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形成“预防—排查—化解”全周期管理链,推动群众从“被动调解”转向“主动解纷”。
随着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灵山县正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效能,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